北斗卫星突破水下通信新技术
据《人民日报》与《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学院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2019年1月31日完成了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返航青岛母港。
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这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王凡还说,“在今年的航次中,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
尽管报道没有透露数据传输量或传输质量等细节,但外界认为这些技术如果发展完成,将会让中国海军潜艇,尤其是战略核潜艇的水下通信能力大幅提升。中国研发的这种水下通信技术是在水面上放置一个数据实时传输的浮体,它与水下的通信潜标通过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连接。潜标将数据传输给浮体,浮体发射到卫星上,卫星再反馈回地面。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倪凌超(Adam Ni)说,这种水下通信技术对于中国海军潜艇舰队作战能力的提升将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也有分析认为,这项水下通信技术仍存在不足,就是布设的水下通信潜标位置比较固定,在战时易被对方破坏。所以,它还只能作为潜艇的辅助水下通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