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人报以“破浪前行的电子航母”为题报道我所60余年的奋斗与辉煌(下篇)
2015年1月17日,《河北工人报》8版“工业地理”栏目以“破浪前行的电子航母 ”为题深入报道了我所60余年的奋斗与辉煌(下篇),内容如下:
破浪前行的电子航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60余年的奋斗与辉煌(中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九霄漫步,神舟飞天游太虚;蟾宫折桂,嫦娥奔月探广寒;抗震救灾,英雄身手危时显!使命高于一切,创新赢得未来。强军备、惠民生,与时俱进,独领风骚,勇往直前开新宇!
54所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一段传奇……
1983年11月18日,同在一个大院、专业门类相近的19所和17所合并,成为今天的54所。在我国电子信息领域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两大研究所“合体”,揭开了跨越发展的新纪元。
双剑合璧,迸发出耀世锋芒与光彩;
两源汇流,激荡出澎湃波涛和气势!
■无人机自由翱翔 巡海疆宣示主权
“沧溟八千里,今古畏波涛。此日征南将,安然渡万艘。”
——唐.高骈《南海神祠》
2000年11月10日。南海,南沙群岛。
在北纬5度附近海域,一艘中国军舰正在执行海上巡查任务。
上午10时,一架舰载无人机自甲板起飞,盘旋飞越了某国侵占的岛屿上空,将该岛及附近岛礁、海域清晰图像传到了主控站计算机,并在11时返航,海上顺利回收。
万里海疆之上,无人机自由翱翔!宣主权、扬军威、壮国威!
参加此次无人机测控系统保驾的,正是54所专家王鼎光。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或航空器的简称,又被称为“空中机器人”。1987年,国防科工委对某通用小型无人机测控系统进行招标,54所一举中标。1988年,国防科工委又把另一种轻型无人机测控系统的研制任务下达给54所。当时由周祥生任总设计师,王鼎光等任副总设计师。
经过认真分析,反复论证,最终制定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无人机测控系统技术方案。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遥控、遥测、跟踪定位和图像传输等功能的综合测控新体制。
经过上百名科技人员7年多的艰苦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高难度关键技术,两种机型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完成设计定型,成为我国正式批量列装的第一代无人机。
提起2000年那次南海之行,王鼎光逸兴横飞,“为了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宣示对南海的主权,我能以技术保驾的身份参加这样的行动,感到很神圣,也很激动!”
2000年10月25日,军舰从港口出发,26日到达西沙某岛附近。在这里进行了第一次无人机飞行试验。早上8时,王鼎光就和同事来到甲板上进行准备。
然而,主站设备加电开机后,系统监视器出现黑屏,完全没有数据!经过迅速检查和分析,认为可能是因舰体摇晃震动引起的硬件故障,通过对计算机主板、显示器接口等进行重新拔插,很快排除了故障。11时,无人机冲天而起,在海上飞行1个小时,于12时顺利回收。
此后,军舰南行驶向南沙群岛,并于11月10日进行了无人机第二次飞行,飞越了某国侵占的岛屿。
现在的无人机除具有侦察监视等军事应用外,在民用上也大放异彩,如航空探矿、灾情监视、交通巡逻、治安监控等,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建联通排除万难 破垄断普惠民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定风波》
现在我国的电信市场,三足鼎立,竞争激烈,让群众享受到了便捷周到的服务。然而,在20多年前完全是另一种景象。那时只有中国电信一家经营,业务品种单一,服务水平低下。老百姓要想装一部电话,那得求爷爷告奶奶,还得排队等上一年半载,而且价格昂贵。为此,原电子工业部联合电力部、铁道部,共同提出了打破电信垄断,组建新的运营企业的意见。
经过艰难博弈,这一意见在1993年底被国务院批准。按照法律规定,政府部门不能直接经营企业,于是,原电子部经过充分考虑后决定,将位于石家庄的54所所属企业“中华通信系统工程公司”,改制为部属企业“中华通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通公司),并迁址北京。同时,电力部组建了电力通信公司(简称电通),铁道部组建了铁道通信公司(简称铁通),三家公司分别注资1亿元,共同承担创建中国联通的任务。
经周密筹备,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正式挂牌营业。
中国联通起步初期,启动资金很少,但资金需求量巨大,所以筹集资金成为重中之重。当时,华通公司在中国联通的授权下,负责湖南、山西、江西、吉林四省和常州市移动通信网的建设与运营。在国内筹钱那是难于上青天,只能吸收国外资金。但是,中国电信业务又不允许外资直接投入,怎么办?“当时我们就采取了与外企合资建立合作企业,中方控股并出任法人代表,以此投资联通项目。”54所退休专家许新民回忆说。华通公司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日本以及香港等地的公司合作,为中国联通在四省一市的建设筹集了资金。
“那时候可以说困难重重,我们人员短缺,要在短时间内把基站覆盖四省一市,工作量和难度非常大,我们就加班加点,争分夺秒,设备装卸和工程安装都自己动手,一个人通常顶几个人用。”许新民说。另一个难题就是互联互通。要想信息达到客户终端,必须依赖邮电多年建立起来的地面网络来实现互联互通。当时阻力重重,但华通人硬是靠着自己的韧劲、耐心、诚意和勇气,跑断腿、磨破嘴,去赢得理解和支持,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把业务开展得热火朝天。与此同时,中国联通其他各地的业务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开启了电信市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在联通创建最艰难的日子里,54所先后向华通公司输送了近200名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中国联通奠基,开拓出一片新天地。1998年,中国联通重组并上市,为国家通信安全起见,收回了移动通信网的建设和运营权。54所为大局计,逐渐从中国联通淡出,但是一部分技术骨干留在了那里,为其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神舟飞天游太虚 嫦娥奔月探广寒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宋.李清照《渔家傲》
2003年10月15日9时,酒泉卫星发射场。
“点火,起飞!”随着一声号令,巨型火箭长征二号F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烈焰,托举着“神州五号”飞船拔地而起,直刺苍穹。9时10分,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在此刻圆满!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们54所是测控通信系统的最重要研制单位。从神一到神十,我们承担了近90%的通信设备、逾1/3的测控设备的研制任务。”54所测控技术专家陈建民告诉记者。“如果把飞船比喻成风筝,通信测控系统就是无形的牵引线。”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54所承担的设备研发和发射保驾任务都非常繁重。为了对飞船进行有效测控,从地面到天空、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构建了立体式、全方位的测控网络。每次飞船发射,54所的技术人员都会在这些测控站点值守,为飞船的运行保驾护航。
“神五发射的时候,我随着远望四号测量船到印度洋为任务保驾,到达目的地就航行了20多天。”54所副总工程师刘云飞说。印度洋的海况不好,经常有大风浪,晕船、呕吐、失眠成了家常便饭,但她坚持工作。首次载人飞行,绕地球14圈,远望四号负责第5到第10圈的测控通信任务。特别是第7圈,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了联合国国旗和中国国旗,并向世界人民问好。这个任务是由远望四号单独完成的。而当时海况极差,且测控覆盖只有几分钟,难度极大,要求极高。刘云飞通过精心准备、密切监视,圆满完成了任务。
“载人航天工程的论证阶段,我也参加了,为什么要上马这个工程?第一,要更新我们现有的航天工程设备。第二,要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人员。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后,我们的设备一下子就和世界最先进水平同步了。这是个质的飞跃。”陈建民介绍。
说起设备,陈建民滔滔不绝。“载人航天工程刚开始的时候,1995年我们所买了一个美国的功率放大模块,合同约定时间是半年。”陈建民回忆说。当时国内由于元器件水平较低,研制设备的大部分时间用在调试上,半年交付的设备,调试要用4个月时间。“3个月的时候,我打电话给美国,他们说快设计出来了。当时我吓坏了,按照我们的设计思路,这肯定完不成啊。之后,我每周一个电话,把美国人都打烦了。4个月的时候告诉我,设计完成准备加工,5个月的时候告诉我,来验收吧!”
这件事对54所的触动很大,赶上这种水平的心情非常迫切。“也就是那个时候,我们才大量进了计算机。通过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仿真,提高设计水平。”通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和过去有了天壤之别。“我1983年毕业到54所,全所只有几十个项目,而且一干就是五六年。那时候一个研究室只负责其中一个分机。现在呢?我们一个事业部,有近两百个工程,人均七八个项目!”陈建民告诉记者。
设备的进步也是翻天覆地的。“载人航天一期的时候,我们每次执行任务,出去100多人,保驾护航。那时的测控通信设备,做十几个机箱。现在呢?只需一台计算机,这叫综合基带。我们现在也去现场,是去做技术支持,一般一两个人就可以了。目前,载人航天一期的测控通信设备都已经升级换代了。”
陈建民告诉记者,从事航天测控通信工作,是很艰苦的。“除了艰难、繁重的设计研制,我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亲自做,那就是安装。” 设备安装一般都在野外,天线和设备机房之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需铺设电缆。就要在地下挖一个1米深的沟,然后上边盖上盖。他们都是头顶矿灯,钻进电缆沟里猫着腰干活,夏天闷热潮湿,冬天寒冷刺骨,异常艰苦。一次,晚上加班后大家一起往回走,走着走着少了一个人,赶紧回去找,发现掉进电缆井里了。
2005年,陈建民到肯尼亚的马林迪去建地面站。“到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早上6点,虽然大家已经是非常累了,但是这时候回去睡觉,晚上就睡不着了,时差倒不过来。大家一商量,干脆白天我们就别睡,咬着牙干得更累,更利于倒时差!”说干就干,一行六七人就开始搬运设备。因为吊车周一才能来,他们就肩扛手提。设备中有一个天线,重2吨,他们找了一辆平板车运,感觉非常吃力。正好旁边站着两位黑人朋友,人高马大的,看起来很强壮。于是,陈建民就上去问,是否可以出钱雇佣他们搬运设备。“结果人家来了一句让我们哭笑不得的话,‘over time!’(下了班啦,不干!)人家不挣这个钱!还反问:这东西能用人抬吗?”然而,当天他们愣是把所有设备搬运到了200米外的装机位。
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跨世纪重大战略工程,已取得了载人发射、太空行走、交会对接等多项重大突破和成果,这里面凝结着54所的心血和贡献。神十发射以后,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此后进入了载人空间站建设阶段,54所人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2014年11月1日6时42分,内蒙古四子王旗。
在黎明的晨曦中,一位娇小“仙子”从空中翩翩飘落。经过8天的绕月飞行后,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完美返回,开启了月球探测新时代。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升级版,属于深空探测项目,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始于2004年。54所承担了探月工程五大系统中的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的部分任务。为此,54所先后承建了18米、35米测控系统以及50米、65米射电望远镜天线。这些“深空巨眼”担当起了为历次“嫦娥”探测器收发信息、保驾护航的重任。
“这次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发射,我们研制了一套新的测控系统,就是车载测控站,在国内首次采用了相控阵天线。”54所高级工程师刘增茂告诉记者。
刘增茂介绍,这套设备研制难度非常大,先后做了四版专题,不断完善。2014年5月,开始安装调试。相控阵天线的阵元达到300多个,电缆有上万根,重量约4吨,安装工作量很大,因为这些阵元需要逐一测试,而且要测试多个指标。经过紧张安装,设备于2014年9月出所,进驻青海某基地。然后,又进行了多次联试和飞行试验。
该站是嫦娥试验飞行器测控国内第一站,飞行器一露头,马上被相控阵天线捕捉到。“以往的测控天线搜索需要五六分钟,我们这个天线在1秒钟就把它抓到!”刘增茂说。为什么会如此之快?原来该天线采用“电扫”的方式,用多波束对空域进行扫描,对20度×20度空域的扫描只需50毫秒,而传统天线采用的是机械扫描方式,速度很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60余年的奋斗求索中,54所人从未停止过攀登科技高峰的脚步。他们研制的卫星通信车和散射通信车,作为一个方队亮相2009年国庆阅兵式;他们研制的舰载卫通设备和保障人员,在索马里护航中保证了通信和网络畅通;他们研制的应急通信车和技术人员,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王家岭矿难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研制的北斗导航地面应用系统,拓宽了国产市场;他们研制了我国首个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系统、首个森林防火工程……他们创造了百余项全国第一,截至2014年底,获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113项,国家授权专利603项。
如今的54所拥有9大事业部、50余个研究室,专业领域、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非常强大,发展态势日新月异,2014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
栉风沐雨,创辉煌功绩;蛟龙奋翼,造百年基业。“我们将秉承‘军品立所、民品强所、外贸兴所’的发展思路,实施‘转型升级、人才强所、创新驱动、军民结合产业化’四大战略,将54所打造成国内卓越、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子集团!”54所所长涂天杰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真诚自信的54所人,正意气风发地向着自己的梦想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