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所技术人员保驾七十周年抗战阅兵胜利归来
9月3号上午,当威武雄壮的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方的时候,我所的技术人员正在北京某西山山顶和某中继传输地点进行技术保障。
在抗战阅兵的空中编队里,空警2000无疑是领头羊。空军指挥员在这架飞机上,带领空中编队接受祖国的检阅。54所专门为本次阅兵研制的空地信息传输系统就装在这架飞机上。空警2000飞临天安门检阅台上方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实时播放的空军指挥员的图像信息,就是靠这套设备实现的。

“我们研制的空地信息传输系统,能实时传输两路数字高清电视信号。它构建了飞机到地面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将飞机上两路高清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和声音实时传输到地面,并接入到广播电视网,随时实现现场实时直播。”负责该项目的另一个总师李新民介绍说。
其中一路,负责采集和传输指挥机上空军指挥员的图像和话音信息,而另一路,则透过飞机眩窗,采集和传输长安街沿途的壮丽景观。那么,如何保证拍摄的画面美观而完整呢?“我们的系统,还支持两路空地之间的话音通信,除了能实现飞行员和地面首长的实时通话,还支持地面和机上技术保障人员的实时沟通。当传输的画面不够理想时,可以在地面进行‘空中遥控’”。刘成朋说。
据介绍,这个系统传输信息的速率大于17M,所以传输的图像质量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刘成朋这样说:“电视上高清画面的图像分辨率是1080i,而我们的设备采集的图像,经过压缩后传输下来,解压之后,还能达到1080p,也就是说,我们传输下来的图像质量,比高清还高清。”同样的,伴随画面的声音,也达到了央视广播标准。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传输延时非常小。与普通电视广播系统的主要区别是,地面设有车载站,采用定向天线和伺服系统,可以对高速飞行的飞机进行精确跟踪和对准,传输延时不到卫星电视的十分之一。通俗地说,你在卫星电视上播放的画面,可能是两三秒前发生的事情,而通过该系统传输到电视上的画面,是0.2秒前的事,换句话说,是在百里之外“一眨眼”前发生的真实场景,真正实现了“实时”传输。
“我们之所以能得到用户的认可,这跟我们的技术实力是分不开的。我们这个设备,传输距离超过100公里。按照用户的要求,系统只要能捕捉到主要航线上飞机的信号就可以,但是,实际上,从飞机一起飞,我们的设备就可以迅速捕捉到信号,实现信息实时传输。”
然而,这套设备,据技术人员介绍,从出方案、研制、调试、安装、现场联调到胜利参加阅兵,只有两个半月的时间。
“如果按照正常的科研流程,这个项目,怎么着也要一年时间。”刘成朋说。“9月3号阅兵,是雷打不动的日子,时间节点严格,所以,这个项目,是真正意义上的‘后墙不倒’项目。”
为这个“史无前例”的阅兵任务,54所破例采用了‘双总师模式’。”一个是李新民,一个是刘成朋。并专门配备了一众十几个精兵强将。用刘成朋的话说,兵不在多,贵在精。项目组的成员,都是以前曾经当过总师的,是货真价实的干将。
为了把技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项目组的成员从早上一直干到晚上十点以后,加班饭就在研制现场吃,吃完了,一抹嘴,还要接着干。用刘成朋的话说,就是“不到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是休息。”有时候,为了攻克某个难题,干到凌晨一两点,也并非稀罕事。
设备研制出来以后,还要经过无数次的调试、联试才能检验出设备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月13号,正是2015年初伏开始的第一天。
项目组李建克等3人,前往华东某机场进行装机和设备调试。
被烈日暴晒的空旷机场,飞机内的温度超过40度。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考验。开车一族都很清楚,室外温度三十五六度的时候,要在烈日暴晒下的汽车里待一小会儿,都很困难。
“一上飞机,迎面而来的,首先就是一股热浪。”项目组成员李建克说,“一般一次装机,只能坚持半小时。里面实在太热了,从飞机里出来,衣服都湿透了,一拧都滴水。每次出来,都觉得头晕,嘴唇发干,有脱水的感觉。”
飞机装完后,要与地面车载站进行联试。由于要检验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所以要进行高强度的飞行测试。通常一飞就是四五个小时。飞行期间,他们要在车里全程跟踪飞机上的信号,及时排除出现的各种故障,记录联试数据。飞行完毕,他们还要全面检测设备的状况。
车载站里的温度,同样超过40度。他们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在车上,就一直出汗,只能多喝水,喝水多了也不用去洗手间,都随着汗水出来了。”李建克幽默地说。
这个伏天,他们几乎在安装、调试、联试、彩排中度过。
“眼见着先被晒得通红,然后被晒黑,回来后,爱人见到我就说,你怎么黑了这么多啊。”刘成朋说着,把短袖往上一掀,就看到他的胳膊呈现出黑白分明的两截。
几次在北京联试的时候,为了抢时间,连续20多个小时不睡觉,对他们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让人感叹的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之下,团队的成员依然斗志旺盛,没有怨言。大家都表示,愿意干这个项目,说,“这个项目有意义,为了抗战,为了纪念某个事件,国家举行大阅兵,这在中国是第一次,干这样的项目,这一生可能也就这么一回。”为此,他们把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个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