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研制“天通一号”,开启我国商用卫星移动通信服务新时代——54所卫星移动通信团队荣获河北省国防科工系统“工人先锋号”
卫星移动通信团队,共43人,平均年龄30.7岁,负责人王艳君。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银奖;同年,获两项“墨提斯奖”,即,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创新奖及卫星移动通信基带芯片创新奖。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于2011年正式立项研制,是我国自主研制建设的第一个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对海洋、山区和高原等地区的无缝覆盖,并为车辆、飞机、船舶和个人等移动用户提供语音、数据等通信服务。该系统的建设,可以使我国有效摆脱卫星移动通信业务长期依靠国外的局面。
早在2008年,54所卫星移动通信团队就全面参与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立项论证工作。“天通一号”立项后,他们凭着一股不屈的精神,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自主研制国内第一款卫星多模基带和射频芯片,国内第一个运营级别的信关站,在通用终端招标中成功实现“大满贯”成,利用自研设备打通“天通一号“系统的第一个卫星电话……
拼搏!齐心协力研制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可同时支持卫星移动、地面蜂窝和导航定位功能的SOC芯片!
“天通一号”系统立项研制后,作为系统标准规范的主要编写团队,他们牵头完成了十余个标准规范的设计与编写,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卫星移动通信模式的终端基带处理芯片研发”项目,并配合13所承担了“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射频处理芯片”项目。
由于我国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几乎没有多少资料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在该领域长期进行垄断并严格控制、封锁相关技术,项目研制工作困难重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着一定要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念,团队众志成城、背水一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自觉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顶着巨大的压力,以高强度的工作改进了多项算法,创新性提出了异构多核的芯片架构,突破和攻克了多个关键技术,精心设计了系统级低功耗信号处理算法,满足了芯片的低功耗指标要求。
太多人的心血,太多人的付出,他们最终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可同时支持卫星移动、地面蜂窝和导航定位功能的SOC芯片,实现了54所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保持了54所在国内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龙头地位,提升了54所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当芯片样片的基本功能测试通过后,他们已经记不清多少夜晚科研楼彻夜的灯火通明,记不清多少次早出晚归,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在设备调试中度过,只记得2015年的圣诞节成功后的群情激奋、欢呼雀跃,只记得芯片完成第一个话音通话时,大家溢于言表的骄傲和自豪。
熬战!赢得通用终端第一阶段招标测试!
芯片研制后期,他们迎来了通用终端第一阶段招标比测。采用54所基带和射频芯片的22个厂家研制的多款终端设备,需利用54所研制的信关站,要进行整套地面应用系统的联调和联试,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功能与性能的试验、测试。
面对联试任务重、时间短的难题,54所和相关终端厂家共计80余人组成联试队伍,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联试房内每天都是通宵达旦,机器24小时不停歇地运转,参加联试的技术人员累极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醒来接着干活,每天工作几乎在20个小时以上。日夜熬战,让他们极为疲惫,有时甚至盯着电脑屏幕也能睡着。这样的拼搏,最终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在第一轮招标比测中,54所芯片支持的22家终端厂家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确保了54所芯片和终端解决方案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坚持!3个寒来暑往成功研制首个电信运营级别的民用信关站!
作为民用应用系统副总师单位,54所完成了“天通一号”民用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并承担了民用信关站的研制建设工作。这是54所承担的首个电信运营级别要求的卫星移动通信设备研制项目,在该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
针对民用信关站需要的大容量、多载波、多速率接收和处理的应用环境,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工作,历经3个寒暑,在冬冷夏热的联试房内,伴随着信关站样机设备风扇的轰轰声,团队成员经过不懈努力,先后圆满完成了信关站初样验收、和航天五院的星地对接、正样验收和上站安装等一系列重要工作。
2016年8月6日,“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01星发射成功,举国欢庆。然而,作为地面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单位以及信关站、终端和芯片的研制单位,大家激动、骄傲和自豪之余,也都深刻地意识到:卫星发射上天后,真正考验地面应用系统的时刻到来了!
8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54所卫星移动研发团队却在西安信关站上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对星联调工作。
白天,三十八九度的高温让大家汗出如浆,炎炎烈日烤得大家皮肤生疼。此时,唯有坚持。
一到夜晚,各种蚊虫又让大家苦不堪言,每个人都配备了清凉油、风油精、蚊香等多种防蚊“装备”,却依然抵不住蚊子大军的强烈攻势,一晚下来,每个人都被叮得浑身红包,又痛又痒。此时,亦唯有坚持。
就这样,54所利用自研的卫星/地面双模智能手机和民用信关站,打通了“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一个卫星电话(FirstCall),实现了我国自主系统卫星移动通话“零”的突破,开创了我国商用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新时代。
辛苦!历时大半年转战20多个省份完成系统在轨测试!
2016年9月始,54所承担起了“天通一号”系统的在轨测试工作。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内,54所的技术人员带着自研的卫星移动手机,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冒着严寒酷暑,忍着高原反应和晕船带来的身体不适,深入到甘肃、新疆、西藏、内蒙、漠河、云南、四川、哈尔滨、延吉、海南等20多个省,进行了卫星话音通话及短信业务测试,为“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商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技术支撑。
2016年是我国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开元之年。这一年,54所卫星移动通信团队累过、苦过、彷徨过,但最终凭着众志成城、奋勇拼搏的精神,以三十几人的研发团队,在我国自主卫星移动通信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随着“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正式开通和后续的应用推广,54所卫星移动研发团队也将一如既往,再谱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