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国际军事比赛|你知道吗?这件大事,54所技术保障发挥大作用!
这几天,有件大事正在祖国西北的库尔勒举行!这场被称为库尔勒军事比赛的盛事,是“国际军事比赛-2017”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军事比赛-2017”由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共同承办,共设28个项目。其中,6个项目在中国举办。而库尔勒军事比赛是由中国陆军承办的赛事,包括“苏沃洛夫突击”、“晴空”、“安全环境”、“军械能手”等4项比赛, 10余国家参与比赛,赛事从7月30日将一直持续到8月12日。
重点来了!54所技术保障在库尔勒国际军事比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本次比赛中,库尔勒训练基地裁评工作亮新招:信息裁评、靶标控制、显控传输、通信保障、生命与装备救护五大综合裁评保障系统,完美实现“边裁现场裁决、成绩自动生成”。这一漂亮的信息化裁评手段,赢得了各国参赛队赞誉。
这五大综合裁评保障系统,是靠54所微散专业部进行技术支持哒!!
这事儿说起来,要追溯到54所为库尔勒训练基地研制的“十二五”信息化训练大系统。时代在进步,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部队要打赢,训练就要跟上。54所研制的这套系统,包含4G无线通信网、导调系统、实兵交战系统、靶标系统、音视频采集系统、光传输等十余个分系统。
这一众让不懂行的人眼晕的系统,十分通俗地说,就是依靠先进的通信手段、强大的信息传输网络以及有效的评估手段,为部队日常训练以及训练效果评估提供可靠的支撑,让部队训练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而正是这套系统,在日常保证军队训练之余,在库尔勒军事比赛中,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上文提到的五大综合裁评保障系统,正是靠这套系统的技术支持才建立的!
不仅如此,54所研制的多模一体化终端,成为赛事“快速裁决”的“神器”!这是一种手持裁决终端,边裁人手一个。在长距离或广阔的空间中,沿途设置的各个裁决点上,边裁正是依靠这小巧而好用的“神器”对各个参赛选手或团队做出“顺利通过、罚分、罚时”等各种状态的判定,并将裁决数据依靠强大的传输网络,实时传输至裁评室,让裁判组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比赛数据,确保了赛事裁评更快更好更准确!
不得不说的是,技术如此高大上,研制系统以及在现场进行保障的54所技术人员也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
2016年初,接到任务的54所微散专业部以田青峰为总设计师,成立项目部,先后派遣王晨、张帅帅、王一、郭兆华、王荆宁、王超、赵阳、王猛、赵江涛等多名技术人员,赴基地开展了系统总体及十余个分系统的设计建设。
数千平方公里的戈壁滩荒漠上,54所的技术人员从顶着狂风、迎着大雪的寒冬,干到着火一样、汗湿衣衫的酷暑,这些同志平均在库尔勒驻地兢兢业业地干了两百余天。十余个分系统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系统总成,200余天,他们让库尔勒训练基地的条件大变样!
今年七月初,为确保比赛顺利进行,54所技术人员再次入驻库尔勒,对比赛系统进行技术调试和保障。
四个比赛场地,近百个边裁点位,他们一一进行了测试。为了真实模拟现场使用环境,他们徒步对每个点位采集若干组数据,并根据测试情况对网络配置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比赛时信号条件最优。
7月和8月,是库尔勒气温最高的时候。保障人员王一、赵江涛等顶着烈日高温,每天在戈壁滩训练场地进行技术保障,全都晒成了黑人。有一次摘下眼镜后,大家猛然发现彼此的眼眶周围有一圈明显的白色,只有被镜框遮挡的位置没有被晒黑,面面相觑之后,他们哈哈大笑,在互相调侃中又投入工作。
赛事开始后,他们不是松了一口气,而是更加紧张忙碌!
他们每天的工作是这样的:
每天早晨6点之前(相当于新疆当地时间4点)进入场区,在裁评控制室或场地内对设备状态进行检查和跟踪,绷紧神经,随时准备处理突发状况。
当天比赛结束后,他们还不能休息,要对现场情况进行总结,还要提前到第二天的比赛场地进行预测试和状态确认。
这些天,他们的工作时间一般长达十几个小时!
这期间,他们要随时待命!
可是,他们的生活条件是这样的:
早饭和午饭,只有!面包!和!矿泉水!
到了一天任务结束后的晚上,才能扒拉上一口热饭!
这些技术人员,因为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和作息,因为超乎寻常的工作强度,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病,他们要忍着胃疼、肠胃不适等,靠着药物的维系,坚决完成技术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