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人间静好:不同的“战场”,同样的“丹心”
编者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怀着深切的家国情怀,风雨同舟,积极应对,誓将病毒消灭殆尽。这当中,涌现了很多令人称道的“逆行者”,产生了一些并肩作战的家人。
今天,走进“特别策划”栏目的,是54所卫通专业部优秀的女儿朱紫嫄和她的妈妈袁雅冬的故事。“上传下承”,“母行女效”,这才是最好的“家教”。
她们母女俩,一个在抗疫最前线的“战场”上,与病毒对抗,一个在科研生产的“战场”上,履行军工人保家护国的责任。不同的“战场”,却有同样的丹心:都不过是,以身报国,愿这人间静好!
母:袁雅冬

她,是河北省援鄂第一、二批医疗队队长,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主任。
因为有爱,所以人间值得。人间正道,是爱吾爱以及人之爱,所以才愿意在那样危险的时刻,选择逆行……
女:朱紫嫄

她,是54所卫通专业部工程师,是一名年轻却优秀的技术骨干,在某重要项目重担任副总设计师……
因为有信仰,所以才愿负重前行。因为热爱足下的这片土地,所以才愿意在寂冷的科研板凳上,日复一日,向一个个高峰攀登……
1 “紫嫄,得知妈妈去支援武汉的时候,是不是很担心袁妈妈?”
“嗯,从大年初二中午被妈妈突然告知要赴武汉支援开始,担心一直在。不过,看到大家都在行动、都在支援,知道各级防疫小组领导全时在位,习总书记亲临武汉慰问一线广大医疗工作者,我也就更加坚信妈妈他们一定能战胜新冠疫情。而今,妈妈终于安全回来了,虽然她还在平山隔离,但是,相见不远了……”口罩后坚毅的女孩在微笑。
2 “哦?你说的是突然告知,袁妈妈出征武汉,事先并没有和家里人、和你商量,是吗?”
“是呀,我也是后来慢慢知道很多细节。妈妈1月23号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应邀去江苏督导新冠防控情况,24号(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回家。25号在医院值班,晚上报名参加支援湖北医疗队。26号中午回家告诉我们出征的消息,匆匆相聚,下午2:30从家里出发奔赴武汉。27号凌晨4:30医疗队抵达武昌火车站,与武汉市第七医院对接,承担重症监护和检验工作。”紫嫄的说话声中有哽咽,但更多的是自豪。
3 “紫嫄,那个时候,经常和袁妈妈联系吗?”
“当时,疫情抗击很紧张,联系的很少,担心打扰妈妈工作。偶尔的通话,她也不会讲工作的情况。妈妈的工作,我更多是通过央视新闻、河北卫视的报道才知道一些,最近一次是妇女节那天国务院新闻办记者会上听到妈妈交流抗疫一线的工作情况。透过屏幕看到妈妈的模样、听到妈妈的声音,真的很想念。”相隔不远,却依然不能相见,想必这个女孩内心很是惦念妈妈吧。
4 “紫嫄,怎么评价袁妈妈?”
“妈妈是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先后参加过抗击SARS、甲流、新冠疫情的“战役”,获得的荣誉,当然也特别多。在我的印象里,她总是特别特别忙,永远是工作第一。温柔地陪着孩子的,都是别人的妈妈。说实话,小时候是不太能理解她,到了后来,渐渐长大,却慢慢习惯了,认同了,到了现在,反而是佩服、是骄傲,是我工作和人生中的榜样。”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传承的意义,不止是为了延续,还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递和发扬。家庭的传承如此,五十四所人一代代的传承也是如此。
袁妈妈36年来始终不忘初心,践行着医生的使命和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无言地传承着严谨、求精、真诚、奉献的精神。接触过袁妈妈的人无不被感染,身为女儿的朱紫嫄,耳濡目染,自然跟随着妈妈的脚步,一路成长,一路前行。
朱紫嫄自2013年参加工作后,始终恪守着54所以科研报国的初心。谁有真的不知道累呢?何况她还真是一个处于似水年华的女孩子。
然而,正是守着一份炽热的初心,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年平均出差在100天以上,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2016年底,她的宝宝出生了。然而,正如她的妈妈一样,宝宝的到来,并没有减少朱紫嫄对事业的热情与渴望。修完产假、满血归来的宝妈又全身心的投入卫星通信建设的事业中。
接力着袁妈妈严谨、求精、真诚、奉献的精神,她会在工作中完善自我、不断进取……
胸怀信念、坚守使命
传承精神、步履坚定
团结奋进、砥砺前行
而后见:
华夏儿女,共圆中国梦
通讯员:陈晓慧
执行主编/龚敏康 责编/庄芳 校对/李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