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二年!| 千里救援,打通应急通信“生命线”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2年

12年,很长。白驹过隙,俨然已经是一个轮回。
12年,很短。宛然如昨,很多故事依然鲜活,很多人依然面目如旧。
汶川地震,那些悲恸的,感人的,即使过了12年,从不曾褪色。
那些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是我们永远不屈的灵魂,是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的深厚情感,是一直鲜红跳动的赤子之心。
千里救援,打通应急通信“生命线”

当噩耗传来之时,当地震救援刻不容缓、拯救生命争分夺秒之时,通信基站却在地震中几乎毁坏殆尽,通信中断了!
此时,54所为国家地震总局研制的应急通信指挥车正待交付用户,还没来得及交付到四川省相关部门手中。
54所研制的这批应急通信指挥车,配备2.4米卫通天线和全套卫通设备,可以在通信陷入瘫痪的情况下,快速实现数据采集、信息传输、现场直播、乃至召开视频会议,为指挥决策提供可视化的信息保障!
作为流淌着“红色基因”、与新中国同心同行、伴随着祖国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央企,守护家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54所的初心和使命。54所领导当即紧急电话通知相关部门,要求他们做好准备,听从指挥,全力以赴投入地震救援的大事中。
正在这时,也就是汶川地震发生十几分钟后,54所接到国家地震总局电话,要求技术人员立即开着通信车赶往震区,为地震救援打通“应急通信”这条珍贵的生命线!
立即行动起来!54所卫通专业部当即成立以程卫、张力民、陈佑东三人组成的第一应急救援分队,召集四名司机、一名车辆维修工,立即赶往四川实施救援。程卫当时在天津出差,直接赶往西安,与从石家庄出发的救援分队汇合,奔赴灾区!

带齐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对车辆进行最后的检测,下午16时,来不及回家与家人道别,他们就登上卫通应急指挥车、超短波接力车,从54所出发,星夜兼程,以140公里的时速,途径山西、陕西,翻越秦岭入川。
这一路,是与时间赛跑的一路。司机轮流休息,只为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震区,架起那道攸关生死、至关重要的“通信线”!此间,技术人员也没有闲着,他们或用手机查询震区的情况、地貌特征,或测试设备,大家的心都一样沉重而焦急。
还未到达震区,余震频发,救援团队遭遇了山体滑坡、塌方,不断有石块从山上滚落下来,好在有惊无险,大家不顾危险,一路朝着受灾极其严重的北川出发!
5月14日凌晨6点,终于抵达北川,通信车一直开到了北川的最前沿,直到路面坍塌再也不能前进。这辆卫星通信指挥车,成了抗震救灾的前沿指挥所。
现场的情况灼伤了54所技术人员的眼。他们立刻搭建了双信道指挥系统——通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中心隶属国务院专网,温家宝总理任总指挥。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隶属国家地震总局,由应急救援司和国家地震救援队使用。
至此,地震救援的指挥通道打通了!54所技术人员星夜兼程,争分夺秒,长途奔袭1800余公里,成为全国第一支进入重灾区的应急通信保障队伍!

程卫、张力民、陈佑东三人全心投入工作。为清晰地呈现震区最真实的状况,他们携带单兵背负设备随国家救援队深入救灾现场,采集第一手救灾信息。“那时的北川,支离破碎,”张力民说,那种震惊和心痛,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生死荣辱,“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采集到的图像,通过我们的设备传输给救灾指挥中心,从而让救援部队更好、更快地开展工作”。现场采集的视频通过超短波接力车,送到卫通应急指挥车,直通两个中心。这是北川灾情第一次以视频的方式真切地出现在国家地震局指挥大厅。
国家地震总局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率领的国家救援队,于14日迅速集结,组织实施现场救援。

5月14日上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登上卫通应急指挥车,亲自指挥地震救援。他亲切地问候第一时间赶往震区的54所技术人员,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为救援做好通信保障。
54所第一应急救援分队出发后,其他分队也陆续出发,分别赶赴不同的地区进行通信保障。此次深入汶川地震救灾一线执行应急通信保障任务的,共有30多名技术人员,另有8人在特定区域待命。
3位在北川执行任务的同志,最初的几天,连吃喝都是问题,后来有了面包和纯净水,再后来有了热水泡方便面。长时间白天黑夜连轴转,挤在车里打个盹儿,天气潮湿,3个人身上都长了疱疹,难看不说,忍受着奇痒难耐,还要坚守工作。
在此次地震救援保障中,有几个80后的小伙子,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们,可是,当所有前线人员由于危险往回撤的时候,他们依然守在那里,是最后一批撤出的人员。
54所技术人员在此次血与火的淬炼中,书写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国家情怀。事后,国家地震局专门表扬他们“坚持把应急通信车停放在最危险但信号最好的地域”、“不知疲倦地长时间工作”、“深入救援最前线采集资料和数据”,表现出了“国防科技工作者的品质和情怀”,为抗震救灾“立了大功”。
(资料来源于卫通专业部党总支及张力民同志的大力支持)
很多事,很多细节
会随着时间而流逝
而,精神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