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运控“中枢神经”护航北斗耀星空 | 北斗三号·特写
要使北斗导航卫星星座正常运行,测控是重要环节。
为此,中国电科在陆、海、天全方位布局了地面雷达、地面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以及中继卫星,用无形电波张开了一张100%覆盖的“天罗地网”,确保飞行器在航行过程中时刻“在线”。
地面测控站:实时接力,保持通联
当火箭飞离发射台,携带卫星在空中翱翔时,使其时刻受控的就是测控系统。
“卫星发射入轨后经过一段时间,由于各种摄动因素,它的轨道会有所变化,为使卫星运行在预定轨道上,必须对其进行轨道控制,让地面测控系统能够获得卫星工作状态数据。”中国电科技术专家表示,为使卫星实时在线,中国电科布设了陆地固定式、车载等多种地面设备,通过接力的方式与卫星保持实时畅通。
电科防务提供了诸多车载测控系统,在卫星的发射段、上升段、变轨段、分离段等关键飞行阶段,通过遥控、遥测、测速、测距、测角等功能,计算出卫星轨道的精确位置,同时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航天控制中心,并根据航天控制中心的指令与卫星通信,配合完成对卫星的控制。

卫星从研制出厂到入轨运行,要经历有效载荷地面检测、星地对接、在轨测试等阶段,均离不开网络通信子集团54所研制的测试设备的保驾护航。
在卫星有效载荷地面检测阶段,有效载荷地检系统为有效载荷的联调、测试提供了星地一体化的测试验证环境,为有效载荷在各个研制阶段的功能和性能指标验证提供技术手段。
此外,54所研制的星地对接系统代表地面运控系统与卫星进行星地对接,验证卫星和地面运控系统的信号与信息接口的匹配性,对卫星重要性能指标进行核验,为卫星出厂保驾护航。这套系统一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卫星“医生”,所产生的“体检”结果更被视为卫星质量的重要考核标准。

卫星入轨后,54所研制的在轨测试系统,针对北斗导航进行测试。该系统对在轨运行后有效载荷的功能性能指标、服务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估,确保卫星入轨后的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在轨测试结果将为卫星验收交付及组网运行提供主要依据。
脉冲测量雷达:精准外测“扛把子”
测控设备按功能分,又分为“外测”和“内测”。
“外测”是指利用飞行器外的设备,对飞行器的飞行轨道进行精密测量;“内测”是指在飞行器内部进行测量,可以计算推知飞行器的弹道变化规律,并将数据发回地面进行处理、计算。

在火箭起飞至星箭分离段,国睿子集团14所研制的车载单脉冲测量雷达与船载脉冲测量雷达,承担了外测任务。
“脉冲测量雷达的跟踪测量不受运载火箭飞行及箭载设备工作状态的影响,可以客观准确地提供火箭的飞行轨迹数据,特别是在运载火箭飞行出现异常或箭载设备工作状态异常时,脉冲测量雷达的测量数据就是唯一可信的数据。”中国电科技术专家表示,在正常情况下,雷达发射信号,火箭上装载的应答机对信号延时转发,雷达对转发信号进行跟踪,同时接收遥测下行信号,实时提供目标方位、俯仰角度信号、距离及速度信息,此外,还可实时解调火箭飞行遥测数据,判断火箭飞行状况。
据悉,刚刚完成升级改造的新一代船载式脉冲测量雷达,布设在远望六号船上,这是精密测量雷达在升级改造后首次参加实战任务。
该设备突破了雷达与测控系统一体化设计、高精度测量等多项关键技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由于雷达增加了新技术,使得雷达设备能够实现对火箭反射回波的跟踪,即使在应答机或遥测设备存在异常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对火箭目标的弹道测量,有力保障了航天发射任务。
北斗地面天线:覆盖卫星导航全频率
从北斗一代研制开始,网络通信子集团39所陆续提供了各种类型数百套北斗地面天线,分布于全球各地,涵盖了全部的卫星导航所需频率,可迅速、敏捷、准确地发现并捕获卫星,发送指令。
在“北斗三号”地面运控系统中,54所、39所提供了上百套天线设备,实现了对卫星的自动跟踪,从而保证天线电轴可以始终准确地指向卫星,为地面运控系统提供了一条高品质的、传输时延和相位中心稳定的上下行射频通道,为北斗卫星在轨监测提供可靠保障。
为使北斗系统更加精准、智能,39所承研了“北斗三号”地面系统45米天线,将大口径高精度天线的保型设计技术成功运用到方案设计中,使得天线具有更高的表面精度、更优的天线效率,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口径的信号质量监测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