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电科这样助力防洪救灾 | 综合报道
“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等工作。
殷殷嘱托,坚实举措。进入“汛期档”以来,中国电科作为国家网信事业的重要科技力量,始终将信息化技术和应用与防汛救灾各领域有机结合,全面助力打赢防汛攻坚战。
智慧气象:观天测雨,风云在握
目前,中国电科已拥有测云、测雨、测风全系列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气象综合信息平台等系列国内领先的气象产品,应用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国内占有率已超过60%,并承建了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建设中70%的项目。
“观云”主要是探测识别云雨中的云滴、雨滴、雪晶、冰粒等降水粒子散射的雷达波,并将其显示成彩色图像,通过分析图像判断这片云是准备降雨还是降雹,是否伴有雷电大风,未来将移向何处,会加强还是减弱等信息。“测雨”主要是利用雨滴、云状滴、冰晶、雪花对电磁波的散射,探测大气中的降水或云中大滴的浓度、分布、移动和演变,了解天气系统的结构和特征。“听风”需要时刻关注着天空中风云变化,监测高低空急流活动,提供空中风场信息。

泉州水利防洪预警中心业务系统示意图

雨情展示及预警(组网)

雨情展示及预警(单站)
面向未来,中国电科还将充分发挥自身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强化探测感知、大数据融合、预警预报、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动智慧气象做强做优做大。
立体监测:提供高水平数据支撑
近日,南京发布了秦淮河洪水蓝色预警。中国电科莱斯子集团高分中心协调相关卫星运营商,提高南京地区卫星拍摄频率,重点监测长江岸线变化、泄洪区建筑建设、秦淮河沿线低洼地区等,并积极与防汛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合作,为各级政府防汛工作提供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支撑。此外,高分中心还综合多种遥感手段,开展高原冰湖常态化监测、水利设施地表沉降监测、土地旱情监测、流域地质灾害早期发现等遥感应用。

南京市八卦洲卫星遥感影像(泄洪区)
除了遥感手段之外,中国电科还运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无人机遥感、北斗导航等领域先进技术。
电科防务所推出的天空地一体化土壤墒情观测与应用分析系统,通过建立遥感应用体系,为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应用支撑;通过水文综合站、自动土壤水分站可以实施监测地表的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通过无人机对更广面积的山体坡面和地表径流进行观测,能随时发现坡体和径流变化情况。

天空地一体化土壤墒情观测与应用分析系统示意图
网络通信子集团自主研发的社会化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由北斗指挥机、北斗车载机、北斗手持机组成,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城市防汛应急提供技术保障,提升防汛效率;特别是在灾区内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数据无法上报、其它公网设施因受灾无法通讯时,依然可以通过北斗卫星链路实现气象信息数据的传输以及工作人员调度指挥。目前,该系统已经为邢台、邯郸、保定、唐山、承德、秦皇岛等地提供服务。
面对天气阴晴难测,中国电科运用丰富网信技术积累支撑立体化监测管理。
智慧管控: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
防洪防涝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部分。中国电科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防洪防涝工作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其中,太极子集团推出了智慧大数据平台,提出了作为应急指挥管理的“大脑”和“中枢”构建“平战结合”的智慧应急管理指挥新模式。其中,防汛抗旱监测指数专题、应急基础设施指数专题、城市生命线监测指数专题为防洪防涝提供了支撑。

智慧大数据平台
智慧院为深圳市福田区建设了“智慧三防监测指挥平台”,支撑防风、防旱、防涝工作,打造了集“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精准管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三防指挥平台,实现三防指挥的“一图感知、一秒预警、一键响应、一网融通、一体管控”。

智慧三防监测指挥平台
海康子集团推出了城市内涝可视化应用解决方案,以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应用为核心,打造城市内涝平台,全面支撑内涝问题的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的全过程智能可视化管理和应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电科这样助力防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