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皮中标:扎根山沟8年,干到退休的那一天 | 精准扶贫奔小康
扎根山沟8年,干到退休的那一天 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步古沟镇的西部山区,有该镇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上城子村。全村269户950余人,六成以上是贫困户,分散在近12平方公里的山沟里。 这里平均海拔900多米,最高的北大磖子海拔达1448米。气候寒冷干燥,一年里倒有半年以上笼罩在零下十几、二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 这里是54所驻村干部皮中标扶贫的第四个地点。他和他的同事,扎根山沟,以心换心,精准扶贫,使这片贫瘠的土地“新”了面貌,让朴实的乡亲们“暖”了心窝。 2012年2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河北省开展了万名干部下乡扶贫工作。皮中标第一批报名。“当时,只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深泽县马里乡西北马村是我第一个帮扶对象。在那里,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想了很多办法,看着小村子变得越来越好,村民们越来越富足,我渐渐觉得,我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不怕吃苦,我愿意为这件事,做更多努力。” 就是凭着这样朴素的愿望,皮中标主动请愿,先后在西北马村、谷家庄、南空城、上城子村等地,驻守扶贫近8年半,行程超过100万公里,用脚丈量帮扶村的每一片土地,用心走访村子的每一户人家,成为西北马村的“荣誉村民”,谷家庄和上城子村每个人心里最亲切的“老皮”,河北省优秀扶贫干部。 (左:皮中标) 驻村帮扶,不仅要投入精力,更要投入“感情” 2020年春节将近,皮中标返回石家庄述职。还有半年,他就要退休了。正值河北省驻村帮扶干部调整轮换,54所领导考虑到他长期扎根扶贫一线、即将退休的实际,挑好了人选与他交接工作。 皮中标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他说,在上城子村待了4年,与那里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干到最后一天,不看到最后一户脱贫,自己心里都过不去。 新冠肺炎疫情以迅猛的势头打乱了春节的节奏。想到村子里匮乏的物资,以及扶贫干部身上的责任,他和同事们坐不住了。他们积极协调口罩、消杀物品等防疫物资以及相关生活用品,在大年初二,赶往上城子村。 对皮中标来说,那里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每当东方晨曦初露,寂静的小山村就开始“活”了起来。在临时住所附近,皮中标开辟了一个菜园子,空闲时,他会像一个真正的庄稼人一样,“侍弄”他的这方小天地。园子里生机勃勃的“果红叶绿”,让他觉得心里宁和而踏实,也让村子里的老少爷们安心而信赖。“我们不是高高在上来帮助他们的,是跟他们一样,心贴在一起,劲往一处使,踏踏实实打赢脱贫攻坚战,摘掉穷帽子的。” 每当他到农户家里走访,或在山野间、小路上碰到村子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跟遇见了亲人似的,亲切地喊他“老皮”,顺手塞给他两个白色的南瓜。“老皮爱吃这个”,这仿佛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秘密。土地贫瘠,这种南瓜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漫山遍野一撒,就是勃勃的一片,白色果实累累,圆滚滚的满地爬,是农户养猪的好食材。老皮喜欢吃这种白色的南瓜,喜欢与乡亲们东拉西扯,喜欢被大家当成“自己人”。 上城子村住户分散,很多居住在山沟里。多雨季节,有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这时候,皮中标他们都会冒雨察看有没有山洪暴发的危险,挨家挨户地走访五保户等,看看他们房子有没有进水,需不需要帮助。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他们住进了村里人的心,乡亲们也入了他们的心。 过河滩,跨山洼,崎岖不平、石子遍布,从上城子村开车到县城,近80公里的山路,卯足了劲也要开一个半小时。 初到上城子村,皮中标他们就领教了当地路况的恶劣。那年冬天,滴水成冰,他们开车到县里开会,返回时,在结成厚冰的河滩必经路上,车轱辘不小心陷进了冰窟窿里,想了各种办法,折腾了三四个小时,时已近深夜12点,仍然没能将车挪出来。无奈之下,只能向在同一个镇子小台营村扶贫的同事求救。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眼界才能开阔。皮中标他们,在54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积4年之功,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让这个闭塞的小村子“睁”开了眼睛,“长”出了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儿。 (建成后的过河桥) 修建跨河桥梁一座,村内道路硬化3000米,村边道路硬化2300米,整治砂石路800米,安装155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 修整及延长修建护村护地坝4780米,大大提升了村子抵御“五年一遇”山洪的能力。 完成危房改造139户,动员并帮助34户散落在条件极差山沟里的住户,完成了集体迁移,住进了山脚下整齐而崭新的屋舍。曾住在磖子沟里的村民,再也不用徒步半个多小时,才能从山沟里走出来。 鉴定并实现了对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以及全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筹资建设烘干基地300平米,为后续村民中草药种植、蘑菇采摘等生态农产品的深加工打下基础。 建成2个共约1000平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覆盖全村的无线广播站,建成3个垃圾池,为村民安装自来水,小村子摇身一变,有了现代化的气息。 丰富的扶贫经验,让皮中标他们明白,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脱贫致富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要想真正踏上奔小康之路,必须靠村民掌握致富的“密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地制宜帮助当地探索“生财之道”,是扶贫干部的责任,也是扶贫的难点。 为调整村里农业产业结构,以帮扶资金补贴方式开展了小杂粮连片种植示范、柞木黑木耳种植等项目,同时通过协助办理贷款的方式,解决了扩大养殖规模的资金渠道。夏季油葵的种植区域已成为村内主干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黑木耳种植项目已初具规模,中药材金盏菊种植超过112亩。帮助2个养殖户贷款扩大了羊场和牛场的养殖规模,协助村两委动员能人回村,新建一个规模超1000头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场,在多个方面累计带动160多户增加收入。 (荒滩上建成的光伏发电工程) 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优势,通过两期工程,建设村级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总容量达500kw,年平均发电量为50多万度。每年给村集体增加近50万元的收入。该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村集体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也为全村走上小康之路奠定了基础。 这些产业的成功实践,给村民打开了一扇致富的门。依靠外力救援,不如自己奋而向上,这样的观念开始扎根。 十年树木而百年树人。助学启智工程,是“扶智”的另一个重点,虽不能短期见效,却功在千秋。皮中标他们在54所党委的支持下,大大提升了当地学校的硬件水平;申请“雨露计划”、“三免一助”为本村贫困家庭的适龄学生申报助学补助;通过协调民间慈善组织,对贫困户出来的大学生进行长期资助;协调结对共建、六一慰问、科普进学校等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了心灵的一扇窗。 扶贫攻坚之路,久久为功。在他们的努力下,上城子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9户525人,截止今年7月底,已脱贫166户520人,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底的2800元增加到了5000元以上。“没有看到最后一户脱贫,心中总是留着遗憾。不过,我终是无愧我的乡亲们,从上城子村退休,干到了我工作生涯的最后一天”,老皮的儿子落户北京多年,退休后他直接从上城子村到了儿子家里,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老皮说,“心中有很多不舍,有很多牵挂,但是我知道,我的同事们,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继续努力,让这些深山里的人们,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