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凝心聚力再创辉煌
中电网通54所对抗美援朝的情结,深沉而厚重。抗美援朝精神所展示出的钢铁般的意志、保家卫国的使命、国富民安的期冀,已沉淀成五十四所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着蓬勃生机。70年前,英雄保家卫国,血染万里疆场;70年后,五十四所以最真挚的感情向英雄致敬,听离退休老同志们讲述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再忆峥嵘岁月里那熊熊燃烧的顽强斗志,凝聚盛世中国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奋进力量。 抗美援朝老同志们的部分证书 烽火回忆 第一支进入上甘岭的部队 庞立惠,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9兵团26军77师230团团部通信员。 庞立惠1950年赴朝时,和美国陆战第一师作战。战地海拔三千米,非常寒冷。他也在这次战斗中,双脚负伤,后回国治疗。出院后,他到九兵团办事处工作,负责接待入朝作战伤病员。短暂工作几个月后,1952年3月,庞立惠第二次入朝作战。这一次,他是在上甘岭五圣山作战。 提起抗美援朝最有名的战役,可能很多中国人脱口而出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它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庞立惠所在的部队就是最早到达上甘岭的部队。上甘岭实际上是两块无名高地的山洼里的小村庄,高地的主峰叫“五圣山”,五圣山的背后是平康平原,如果美军顺利越过五圣山,那么就是其优势的装甲集团就可大显身手,加之五圣山为制高点,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军在这场战役中投入了“超级火力”,就是要攻下五圣山,以长驱直入平康平原。志愿军殊死抵抗,以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庞立惠说,“当时我们和美国军事上相比,差得很远。但是我们为什么退到三八线以南,没有什么别的,就是前仆后继,勇敢不怕死。”“我们付出的牺牲,老实说比美国多得多。在那样一个环境作战,没有勇敢精神,没有不怕死的精神,没有前仆后继的精神,是打不赢的! 我们的胜利,确确实实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个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我作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说老实话,我非常地感激那些牺牲的烈士们!”89岁的庞立惠话音哽咽,激动得饱含着热泪。 烽火回忆 做志愿军防空部队的千里眼 高鹏,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2师雷达兵。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的空军飞行员,飞行时间都很短,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个小时的飞行经验,显然是无法和飞行2000多小时的美军王牌飞行员媲美的。但是就是在这样薄弱的空军配备下,我志愿军竟把美机成功击落,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这就不得不提雷达兵。 当年轻的中国雷达兵入朝作战,志愿军防空部队便拥有了一双千里眼。因此,雷达兵也成了美军的“眼中钉”,而将其作为首要攻击目标。高鹏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雷达站正常工作,确保所有雷达站的信号,敌机、我机的情报,都能够准确地传到司令部去,以备司令员发布作战指令。“敌人的飞机,每天都飞二百多架次,轰炸机每天从日本冲绳飞来,差不多都有几十架次,我们都能及时发现”,高鹏说。 桥梁在朝鲜战场上作用十分重大,是运送军需物资及兵员的必经之地。“当时的美国空军为所欲为,低空扫射、低空轰炸,在朝鲜北方,公路桥梁全都炸断了”,高鹏说。青川江大桥,是连接战争前线和后方的主动脉,为了切断这条主动脉,美军先后派出数千架飞机轮番轰炸。后来空军和雷达兵参战,前后方同志鼎力配合,殊死拼搏,用汗水、鲜血和智慧筑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保障了战争的胜利。“后来空军出战,保证了我们的汽车、火车在白天能够通过。” 提到对年轻一辈的希望,高鹏表示,希望年轻的战友们,能够奋发图强,更上一层楼,把我们的军队建设得更强大,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繁荣! 烽火回忆 “白虎团团旗我交到北京军事博物馆” 李吉瑞,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3师侦察连班长文化教员。 1951年,19岁的李吉瑞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李吉瑞当时在全连文化程度最高,所以写的任务自然都落到了他的头上。初到朝鲜时,任班长的李吉瑞被要求带队到敌人后方抓俘虏。“那时任务很艰巨,我没见过外国人长什么样啊”,李吉瑞回忆道,命令面前,必须完成。李吉瑞带着12名战士摸过去,可头一晚摸空了,等到了第二晚,在半路就遭遇敌人,打了起来。“我这只眼睛当时崩得一个多月看不见东西,直到现在都看不清楚。”即便已负伤,但作为班长的李吉瑞觉得,任务完不成是绝对不行的。“眼睛看不见也得去!”就这样,到了第三天,李吉瑞又带人过去,一下子就把一个美国大帐篷围住了,不容迟疑,拿起冲锋枪一阵扫射,帐篷起了火,李吉瑞一个箭步冲到火里去。“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美国人,我一摸他,好家伙!胳膊上的毛好长好长,把我吓一跳,我说这是什么家伙,他一拔愣我,我知道这是活的。”“我们把他绑在门扇上,抬起来就往回跑。然后边汇报,边到卫生所给他治伤。”后来,问完情况,俘虏就被送到后方了。因为表现英勇,李吉瑞荣立三等功。 李吉瑞同志的立功喜报 还有,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战役是金城战役。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历史上甚至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提起金城战役,就不得不提奇袭白虎团,而奇袭白虎团战斗的主力就是李吉瑞所在的侦察连。他们以英勇和机智生擒“白虎团”团长和美国顾问,为夺取战役的全线胜利创造了条件。“当时给我的命令就是把我们的炮弹全部打光,不带回国了,这是随后一场战役。”“后来把白虎团团长打败以后,白虎团团旗在我办公室放了好长时间,后来交到北京军事展览馆。” 烽火回忆 打下敌机,活捉飞行员 郭守成,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6军198师独立高炮营1连文化教员。 1952年,23岁的郭守成赴朝鲜战场。他所在的部队担负掩护路桥防空作战任务。那时,我军针对美机战术变化,采取“重点保卫、高度机动”的作战方针。在志愿军高射炮营的打击下,美军飞机被迫升高飞行高度,也降低了投弹命中率。 郭守成的战地故事就与美军飞机有关。“敌机一来,我们就打”,郭守成细细地回忆着,“那次打落的是一架战斗机,它倒不是来炸桥,而是专门来打我们,知道我们是守护桥梁的炮兵部队。我们早有准备,看着敌机往回一走,我们就射击,‘打中啦!打中啦!’我们眼看着这架美机冒着烟朝着山后飞去。盯紧一看,嘿,美机飞行员下来了,往另一个山头跑去。决不能放过他!我们十多个人飞快地跑过去,一定要擒住他!”郭守成的故事里浮现起了跌宕起伏的意味。 “这个飞行员在山后放出一块红布,给前来救他的飞机信号。我们早看见他在那儿了,能让他就这么逃之夭夭了?我们赶过去,飞机就不敢下来了。这时,我们看见半人高的草丛窸窸窣窣地在动,我们吃准了他在那儿藏着,我就朝那扔手榴弹。”“他怕死,一下就举起了双手。”狭路相逢勇者胜。胆大心细,这就是无畏生死的志愿军!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高炮部队为抗美援朝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让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军遭受沉重打击,以至于许多美军飞行员提起中国高炮部队都心有余悸。 烽火回忆 鲜血写就决心书 闫志敏,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119师597团政治处组织干事。 1951年8月31号下午四点,这是闫志敏永生难忘的时刻。他在这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时候,动员各单位抽人去。那时我在当指导员,动员大家自愿参加,这一‘自愿’不得了了,战士们一个个积极性很高,纷纷写决心书,还把手指头弄破,用鲜血写上‘决心’这两个字,再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后来,是整个单位全建制都去。战士们知道去打美国人,都说‘日本糟蹋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决不能让美国再来捣乱’。” 时年24岁的他,在上甘岭下连阻击敌人。当时朝鲜的白天是美军的天下,由于没有制空权,志愿军作战行动受到极大限制,只能在夜间进行。“那个时候,我们的身上长满虱子,因为晚上行军出一身汗,白天隐蔽休息,随便一躺倒头就睡。脏啊,痒啊,但打仗可顾不得这些。头顶轰鸣着美军飞机,地面炮弹横飞,我们丝毫不敢放松。” “我一当兵就在4连,我们这个4连一共剩下4个人,8连剩了12个人。”看着身边的战友接连牺牲,闫志敏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让战友白白牺牲。“那是我在团指挥所,一会儿一营来电话说我们营长牺牲了,一会儿二营来电话说,我们教导员负伤了。”“还有我当副班长时,我的班长张振魁,他牺牲时是三营营长。”“还有二排长,他结婚6天出来当兵,牺牲时……”提起昔日一起战斗的战友,闫志敏哽咽了,颤抖着手抹了抹眼泪。 他说,现在很少看抗美援朝的片子,不想看也不敢看。一看到当时的影像,就想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战友们牺牲时的壮烈和那一张张生动而年轻的面孔,即使已过这么多年,依然让他久久不能平静。“希望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继承光荣传统,不断强大自己!”已经94岁高龄的闫志敏流露出坚定的目光。 烽火回忆 带着100多名战友安全脱险,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周纪章,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18师警卫连指导员。 他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参军,21岁赴朝鲜战场,直到停战三年后,才返回祖国。这些是刻进周纪章骨子里的,值得铭记一生的大事。 现年91岁高龄的周纪章,最记忆犹新的是阻击敌人坦克的战斗。“那天晚上天格外黑,敌人进得很快,一会儿左边超过了我们,一会儿右边也插过来了。战士们焦急地说‘指导员,咱已经被装进敌人的口袋里了!出不去了!’‘完了,咱们掉进老虎嘴里了’”,周纪章知道,越是这个时候军心越是不能乱,斗志越是不能垮。他镇静地安抚住战士们,“大家不要乱,咱们一定能想办法突围出去!”“敌人已经知道把志愿军一个小分队围在中间了,准是要把我们全歼”周纪章肩上担着这么多战士的性命,不容有失。千钧一发之时,他冷静地分析,“从哪突围出去呢?右前方?对!右前方!”他果敢地断定右前方暂且没有围严,尚有一线生机,于是,他振臂一呼,冲锋在前,冲着身后的战士们吼道:“都跟着我!我有多快你们就跟多快!掉队就是死!”大家跟在后面,拼命地跑,“我们刚一突围出来,那个突破口敌人就锁死了。” “带着100多名兄弟战友安全脱险,这是我最大的欣慰!”在不计生死的战火硝烟中,能凭一己之力,保住兄弟战友的命,让周纪章格外幸福。即使经过了70年的岁月洗礼,“保证了兄弟战友的安全”一直是他记得最清晰的事情,也是他心里最看重的事情。 还有一次是第五次战役一开始,突破临津江防线,全军发动总攻。领导安排周纪章所在的连,趁黑夜接近到敌人坦克200米处伏击,“如果把敌人的坦克放过来,任务就完不成了!”军令如山,周纪章打起十二分精神。到了早晨五点钟,敌人的坦克全部发动了,200米范围内硝烟弥漫、震天震地,坦克的灯光亮如白昼。“我们刚刚准备战斗,敌人的战斗机就轰鸣而上,对着我们扫射。我赶紧下命令,50米一个人拉开距离,飞机就从头顶呼啸而过,我们赶紧隐藏起来,等它飞过去,我们就出来继续战斗。”“第二天,我们部队发起总攻,全部突破了临津江。”即使过去这么多年,再回味,依然险象环生。当时的他们,这些“最可爱的人”,多么无畏生死,心有大义,令人敬仰! 烽火回忆 不是棉裤,而是“冰裤” 高福英,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27军81师卫生队卫生员。1949年元月1日进入部队。“我父亲就是军人,三个叔叔也都是,我算是革命家庭。”高福英不无骄傲地说。从军以来,高福英救护的伤员不计其数,每个战役下来都能立功。“那时我护理七八个伤员,头、胳膊都是重伤。零下40度,没有房子,只能在防空洞中。条件是很艰苦的。”“我们穿的棉裤,地上的水就把棉裤浸湿,整条棉裤都是冻的冰块。”只是听闻,都能让人忍不住渗出阵阵寒意。“敌机把桥一炸,我们就得赶紧转移,我高烧到40度,照样跟着部队走。大家都这样,都是这么过来的。” 当时的艰苦不只体现在食物、着装这样的后勤保障上,装备更是捉襟见肘。 史光耀,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31师文工队队员。1951年8月底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仅仅17岁。“我们出国作战的时候,什么都没有,飞机在我们头顶上飞,我们只能趁暗晚上行军,打灯是断断不敢的,灯一亮,飞机就轰炸下来了。” 对于这些战火硝烟,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通信兵的裘礼荣说,“那时在部队里搞电台,飞机见得多了,我们什么都不怕。就是想打胜仗,就是为保家卫国做贡献。”谈到对未来的期冀,他由衷地说,“希望年轻人勤于学习,快速成长,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 烽火回忆 “咱们就是敢于斗争,敢于牺牲! ” 王有谦,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野战军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保卫干事。 他主要的任务是防止敌特。“敌人派的特务特别多,都是空降的。我们要防止他们偷袭,防止他们在运输中搞破坏。”战争初期,我国因没有飞机,也就没有制空权,只能白天隐蔽,晚上活动。“美国那时相当疯狂,因为他们掌握制空权,不管人打仗也好,运输也好,没制空权你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猖狂到什么程度?有一只狗在马路上跑,他就打,飞得特别低。”王有谦说。 “1952年咱们的飞机就出动了,这个时候,咱们就主动了,白天就敢和他们直接打,一下子咱就冲过三八线。打到52年五六月份,这个战争咱们就不被动了,可以打个平起平坐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白天打,我晚上打。有时咱们白天就隐蔽起来,埋伏起来,一旦他冲过来,埋伏的部队就干上去,干上去就消灭一部分。” “咱们就是敢于斗争,敢于牺牲!这一点没说的!” 王有谦骄傲地说,“邱少云都知道吧,一颗燃烧弹落在他身边,火星落到腿上,但他就趴在那儿一点也没动,目标一点没暴露,直到牺牲。”讲起邱少云的故事,他情绪慷慨激昂起来,“美国部队就怕打败仗,一败仗就跑,或者缴枪,不像咱们这支军队,斗争意志相当顽强!” 提到战争的艰苦,王有谦说,战争刚开始时,志愿军来不及穿棉衣就去了。“穿着单衣在零下25度到零下35度的天气里,趴在外面趴在山上,你想一想,这是什么结果!后来,美国顶不住了,咱们也俘虏他几千人。”胜利从来都是从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来的。 “中国军队的坚强意志,外国军队是比不了。在最困难的时候,敢上、不怕牺牲,这是在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下锻造出来的。”“这一仗打下来,打出了中国的威风!美国绝对想不到是这个结果!” 敢于斗争,敢于牺牲。这些,就是54所“最可爱的人”!就是祖国“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老同志们珍藏的勋章 这些抗美援朝的故事,即使隔着70年的时光,依旧让人荡气回肠、无比动容。从上甘岭战役到金城战役;从伏击坦克到打落敌机;从勇抓俘虏到擒拿白虎团;从雷达兵、通信员到文化教员、卫生员、政治干事、组织干事:这些老兵们和他们的故事,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各条战线的缩影,是历久弥新更显珍贵的动人史诗。 老同志们珍藏的抗美援朝慰问物品 今天的中国,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锻造出的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正在新时代给人指引和启迪,正在后辈身上得到赓续和发扬。 作为在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国防通信技术研究所,54所从蘑菇云腾起的茫茫大漠,到神舟、嫦娥遨游的神秘太空;从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到“观天神眼”倾听浩渺宇宙;从国庆阅兵多型装备庄严接受检阅,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勇毅逆行。这一项项闪光的业绩,是54所“国家需要我必在”的拳拳报国深情;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诠释,也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传承。 从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一路向前。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铸就军事通信的大国重器,54所,一直在!中电网通,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