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嫦娥五号平安回家|54所多型测控和卫通系统参与保障

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回收,意味着珍贵的月球样本安全、顺利来到地球,54所多型测控和卫星通信系统为嫦娥五号回家之路保驾护航。
54所研发多型测控系统,自主研制的我国首个深空天线组阵系统,发挥航天测控科技创新优势,大幅提升了数据接收能力、探测距离和接收灵敏度,打造了一张密实的深空测控“天罗地网”,为为嫦娥五号任务执行全过程提供坚实的测控和通信技术保障。
详情请点击链接——
54所研制的卫星通信装备国内一流、稳定可靠,多次参加航天任务。2020年5月54所制的直升机卫通站首次参加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试验,圆满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嫦娥五号返回器体积小,约为载人飞船返回舱的七分之一,着陆面积大,约为载人飞船的16倍,在零下三十度的冰天雪地的夜晚搜索,可见度低,积雪厚,落区路况复杂,搜救任务艰巨。 如果把嫦娥五号整个任务过程比作接力跑的话,那么嫦娥五号返回器的搜索回收任务就是最后冲刺的一棒。54所卫星导航专业部承研的“回收区北斗态势系统”,通过安装于搜索直升机、搜索车辆的北斗终端,可第一时间获取空中、地面搜索分队的实时位置信息,并精确回传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前方指挥所,方便指挥人员及时掌握各搜救载体位置,为指挥人员指挥调度决策提供支撑。 回收区北斗态势系统项目团队于11月初进入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夜以继日地调试系统状态、进行任务演练、执行保障任务。 为更好地模拟任务实际场景,大多演练都是在深夜开始。项目总师刘超和团队成员智世鹏需要通过指挥型用户机实时获取直升机的精准位置,彭旭东和邢亚斌则在外地保障直升机飞行任务。历时3个小时的演练一旦结束,刘超和智世鹏等人还要立即分析数据、判断设备运行状态,为第二天开演练总结会提供数据支撑。 12月份,着陆场夜晚温度在零下30多度,室内温度却达20度,项目成员在机房进进出出,时时体会着“瞬间50度的温差”。 2020年12月17日,回收区北斗态势系统状态稳定可靠,为嫦娥五号返回器搜索回收提供了精准的位置信息,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据悉,该系统此前已经成功保驾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舱搜索回收任务。 2020年初正值疫情肆虐,收到用户的保障任务要求,总师刘超和项目成员孙家宪接到任务,逆向前进,赶赴外场出差。该系统在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舱回收任务中得到了实战检验,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舱的快速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