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沙袋,住沙船:54所电子战水声团队非同寻常的海试任务 | 奋斗者的号角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寒冷的冬天,在大连海试某试验场,54所电子战水声团队吃住在租用的简陋民用运沙船上,没有试验舱,就顶着刺骨的海风在甲板上工作;没有睡觉的地方,就人手一条睡袋;船被大浪困住搁浅,脱困后的第一时间不是庆幸,而是争分夺秒在漆黑的海上完成试验任务……
他们如何能?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倾听那段燃烧着激情和血性的时光……
“情况有变,之前定的试验船现在没法给你们用了。”
接到通知,负责大连海试任务的54所电子战水声团队陡然“跌”进一个尴尬的境地。为了这次任务,他们已经准备很久了。为了更好地完成人员、设备和船只的密切配合,他们马不停蹄地反复琢磨试验船的各项配置,熟悉配套条件和试验流程,了解附近海域情况,制定了完善的试验大纲和细致的海试计划。
万事俱备,可是,没有等来“东风”。怎么办?
遇到困难打道回府,等待时机卷土重来?这是不可能的。手头上好几个项目,都等着这次海试数据的支撑,团队负责人董自强第一时间召开项目协调会,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条件有限,就克服困难,总之,不惜一切代价,试验必须成功!头脑风暴展开,他们迅速敲定了可行的替代方案。
在试验场技术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确定了租借民用运沙船进行海洋试验的办法。
他们完成过多次海试任务,堪称经验老道的“老团队”了。可是,没有哪一次任务,像这一次一样,条件简陋得让人不敢置信。运沙船上没有海洋吊放设备,没有试验仓,没有海试经验丰富的工人协助,只有凹凸不平的甲板,只有狭小紧凑的货柜铁皮房,以及一台临时租来的简易吊车。

“出发!”再简陋,也一样乘风破浪!这条运沙船,漂在碧蓝海水之上,穿梭在目标海域之间,从11月漂到12月,漂过了冬天最寒冷的日子,漂来了他们呕心沥血得来的最珍贵的试验数据!
比吃住更难的,是“体力”
本次海试,设备有五大车之多,试验用的设备,精密的仪器,都要一一就位。难的是,运沙船上的吊车很多时候派不上用场。
吃,凑合着扒拉两口;住,人手拎一个睡袋。“这些都不算什么。难的是,很多设备和仪器需要我们人工搬运,有的很重,船上的楼梯非常陡峭,过道也很狭小,往往只允许一个人通过。”

坐着,也能睡着,他们太累了!
他们是技术人员,肩扛手抬这么多沉重的设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李晋、张松等团队成员,咬着牙,三步一歇,五步一停,既要护好设备,又要保证自身安全。多少趟汗流浃背下来,愣是将手无缚鸡之力的“弱书生”磨砺成了皮糙肉厚的“硬汉子”。
比体力更难的,是“风”
运沙船上没有试验舱,所有设备的组装、调试以及静态试验都要在没有遮挡的甲板上完成。冬季的大连港寒风刺骨,试验人员一套高配的防寒套装“毛衣+羽绒服+军大衣+帽子+棉鞋+手套”,只需要几秒钟就能被穿透。
“手和脚,一整天都是冻僵的,一点儿都不灵活。本来很简单的活儿,比如,简单的拧个螺丝,都要尝试多次才能完成。”罗恒光、王志欣等,凭借坚强的意志力,控制着僵硬的身体,“靠着以前反复演练时留下的身体记忆”,一遍遍矫正因肢体冻僵而走形的动作,进行设备装配和调试。

整天都是冻僵的

苗峻、张锦灿等,在甲板上进行软件修改和系统联试,由于敲代码不能带厚手套,长期暴露在寒风中,他们的手指都冻裂了。
看到他们冻到皴裂、发乌发黑的手,这个久经锤炼、露天席地习以为常的团队,大家的眼眶还是湿润了,“心里热辣辣的”。
比风更难的,是“水汽”
五大车的设备仪器摆满了运沙船的甲板。出海试验时,船随着海浪晃动,人在甲板上活动,一不小心就会被地面的钢管或设备绊倒。海边的水汽特别大,又正值寒冬季节。每到傍晚时分,甲板、楼梯和设备上便开始凝结水滴。赶上下雨或下雪,船上满是湿滑的雪水,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湿滑的环境,让本就艰苦的试验更加“雪上加霜”。项目总师董自强腿部之前多次受伤,大家都劝他不要上船了,但是,他说,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不干,不亲自收集数据,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自己做的设备。
一天,又一天。近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与寒风斗,与时间斗,与船行中的眩晕呕吐斗,还要与危险的作业环境斗。
面对这样的条件,现场负责人李旭细心统筹,合理制定一天尤其是夜晚的工作计划,明确人员分工和试验步骤,在日日加班至深夜的情况下,保障了整个海上试验零事故。
比水汽更难的,是“搁浅”
海上试验要考虑天气和海况的影响,条件允许才能出海试验。对于争分夺秒赶进度的团队而言,每次出海测试的机会都异常珍贵。有一次,唐立赫、胡天宇、朱林和李晋抓住两个大风天气的间隙,前往标定海域进行试验。
熟料,船行中途,海况突变,遇到了搁浅。当时天色已晚,浪涌和海风都在加剧,他们缩在甲板的角落,相互扶持鼓劲,一面是饥肠辘辘,一面是晕船晕到肚子里翻江倒海,吐到脸色苍白。漫长的四五个小时后,风平浪静,他们才得以脱离搁浅区域。

彼时,已是晚上10点。海上情况多变,每次海试机会都来之不易,他们脱困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庆幸,不是休整,而是抓紧时间完成当天的测试任务。漆黑的大海上,点点灯光闪烁,是设备发出的动人的光芒,是他们忠诚于事业、无愧于青春的写照!
返回港口后,他们不顾身体的疲惫和腹中的饥饿,通宵完成了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只因为,他们不想耽误第二天的联试计划!
有梦想的人生才有无限可能,有激情的事业才能基业长青。这个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科技海洋、智慧海洋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血液。未来可期,加油!
后记
他们的故事,是54所七十年传承的一个侧面,是54所企业精神的一个写照。
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愿意无怨无悔地付出,愿意将炽热的心扑在枯燥的工作上,才成就了我们的现世安稳。向奋斗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