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示范班组,值得你学习借鉴!| 打造示范班组,助推54所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集团公司示范班组建设的计划要求,54所工会积极部署,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示范班组创建活动。54所示范班组共有4类(研发类、生产类、市场类、职能保障类)8个。他们甘于奉献、成绩卓越,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54所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01研发类:网络专业部综合运维室研发三组

班组以软件框架为突破点,目前已形成先进的前后端技术框架,它能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目前已培养多型技术人才;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合适的组织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同时成立软件突击小队,有效提升了运维系统紧急需求的响应能力。
依靠软件框架、人才队伍、突击小队等,班组成功完成项目研发、论证支撑、联试保障等30多项科研任务。
02研发类:天伺专业部复合材料中心技术一组

▲该组获所第五届“五小”创新创效大赛科技创新类金奖
通过党小组会、班前会、周例会、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夯实理论学习,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力保障了700余套天线以及多个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
攻坚克难,持续创新,降本增效,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注重精细化管理和成员心理生态建设,在高精度碳纤维反射面、高精度铝合金胶接面板、碳纤维结构件和功能件等产品和技术方面填补了多项空白,获得部队和地方省市级技术奖10余项,参与和发表文章10余篇,专利20余项,是一支爱学习、能吃苦、勇于攻坚克难、敢于突破创新、能打胜仗的队伍。
采用以老带新的形式,将项目经验稳步扎实地传递给新员工,做好经验总结、互享互鉴,有效保障了团队整体能量的循环流动、持续发力。
03研发类:卫通专业部5室传输技术组

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坚持执行周报制度、月交流制度,在重大项目攻关时,集思广益,采取先集中突破、后责任到人的方式,突破技术瓶颈,保证项目进度,分摊工作压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与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密切合作,积极打造多种技术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新型创新团队,不断提升团队的技术创新实力,保持在国内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在骨干员工的培养上,勇于重用年轻人,在重大项目中锤炼,培养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逐步提升骨干员工的层次。
04研发类:卫通专业部6室空间环境组

创新管理方式,采用表格式的管理工具,有力保障了沟通环节的有效性,明确了责任,保证了项目顺畅高效地推进。
以“十年耕耘深藏功名利禄,万里飞天圆梦穹顶之巅”为特色文化,鼓励技术创新与改进,从设计上提升质量,从实践中验证设计,助力54所在航天领域开疆扩土。
05市场类:卫通专业部价格管理组

自班组成立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严格要求工作质量,对工作中不到位事宜,做好记录,举一反三,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工作水平,杜绝重复犯错。
成员认真学习国家相关价格管理政策、报价策略,在工作中逐步提高文件编写水平,同时协助单位领导制定了报价、审价工作流程,规范了单位相关工作步骤,逐步建立了价格文件库,大大提高了单位报价审价工作效率,为以后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编制价格文件奠定了基础。
06生产类:微系统中心封装集成组

班组始终坚持以和谐团队与创新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通过多维度的例会交流和多形式的团建活动,营造了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面对高强度的生产任务,齐心协力,任务完成量同期增长近1倍。
通过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和五小创新等特色品牌活动,充分调动一线操作者的创新热情,已解决20余项影响工序质量和效率的瓶颈点,代表性的某功放模块组装效率大大提升,保障了多个重大项目顺利完成。
班组不断推动生产线的高标准化建设,申请多项工艺基金,突破30余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当年研发、当年使用、质量保证。作为54所第一条贯标生产线,该项目的建成对于提高54所质量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07生产类:装备制造部电子装配厂SMT班组

坚持早晚班会制度。早班会向员工讲述当天排产计划,并快速说明生产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晚班会总结当天生产的异常与问题,并快速制定后续生产对策。
计算每个产品的生产节拍,优化不同产品之间的快速衔接,制定最符合产品生产要求的排产计划,优化产线布局、生产流程、实施精益改善案例数十项、完善和建立各项制度、规范和标准,坚持“精益从心开始,改善从我做起”的信念,通过优化人机结合的方式,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圆满完成所内科研生产任务提供了助力。
08职能保障类:信息中心情报研究组

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研究是个前瞻和引领性行业,信息中心情报研究组的管理特点就是“创新”。在头脑风暴、与相关单位和机构资源共享、积极利用各技术交流平台等创新措施的不断推动下,54所情报研究组工作成果显著,荣获各类奖励数十项,已成为集团内的一流科技情报团队。
2020年54所情报研究组绩效考核和“小核心、大外围”工作模式改革创新初见成效,项目数量大幅攀升,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近50%。情报工作质量也显著提升,为科研生产、市场开发提供了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