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再入太空!网络通信研究院测控通信系统为天舟三号保驾护航
北京时间9月20日15时10分,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15时22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20次发射任务,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阶段的第4次发射任务。天舟三号货运飞船装载了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及出舱消耗品、空间站平台物资、部分载荷和推进剂等,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后,转入组合体飞行段,为空间站在轨建造后续飞行任务奠定基础。
网络通信研究院研制的测控通信系统再次实力担当,为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提供坚实保障。
筑牢“安全锁”
地面安全遥控系统是火箭发射的必要条件,也是最低条件,换句话说,如果安控系统出现故障,那么火箭就不能发射。安遥系统用于发射任务的主动段,通过对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来分析判断火箭的状态。技术人员称它为火箭发射的“安全锁”。

编织“测控网”
网络通信研究院研制的多型号统一测控系统、遥测系统编织成疏而不漏的“测控网”,在火箭发射和天舟三号飞行全过程,通过接收和发送指令,精确测量火箭和飞行器的速度、距离、飞行姿态和角度,为火箭发射和天舟三号成功入轨提供精确数据,控制飞行器按照预定轨迹飞行。“在本次任务中,数十套地面、船载测控通信设备构成了高效可靠的‘空-地信息高速公路网’,共同完成发射、对接、运行及后续遥测和数据通信任务。”网络通信研究院测控系统总师李志骞说。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网络通信研究院的测控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测控系统具备数传解调、上行话音、遥控、遥测、测速距等功能,能够实现星地间的语音通信、图像传输等关键功能,还具备逃逸指令本地发送功能,为发射阶段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后续的天舟三号和核心舱的对接中,测控通信系统仍将大显身手。具有双点频双目标跟踪能力的测控通信系统,能够同时跟踪不同频点的两个目标,是实现航天器对接的关键系统,能精准地控制飞行器进入预定轨道,也为监视对接后的航天器工作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
架起“千里眼”

▲网络通信研究院研制的文昌卫通站
网络通信研究院研制的卫星通信装备负责将各测控站点的话音、图像、测控数据发送至中心,为指挥决策提供支持。 “它就是指挥中心眼睛、耳朵,为了让画面和语音更加连续、清晰,传输更快,我们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进行升级改造。”网络通信研究院卫星通信系统总师李晓芳说。
网络通信研究院为国内多个站点新建了固定卫通站和车载卫通站;并对海外多个站点现有的卫星通信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在新建和升级后的系统中,研究院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放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全面代替进口设备,升级后的系统采用高阶调制、高效编码等技术,固定卫通站和车载卫通站传输能力大幅提升,增强了任务数据传输的保障。
为保障此次任务圆满完成,网络通信研究院派出马厚勇、白侃、武永利、李志骞、邢卫国、李源泉、李旭东、赵亚松等技术人员到喀什等站点及中心进行现场保障,他们密切注意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人员的操作流程,协助分析测速、测距等工作,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助力天舟三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