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气象人”,有话说... |世界气象日
2022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报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气象,气象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第62个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作为“气象人”,我们感到光荣与自豪。当今气象观测技术发展快速,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气象观测和预报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实时,这里凝聚了网通院“气象人”的心血和贡献。 说道和“气象”的渊源,还要从风云气象卫星说起。气象观测自古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气象预报一直是人们试图破解的难题,古诗词道“天有不测风云”,而气象卫星的出现,使风云变幻可测,防灾减灾得以实现。中国的气象卫星由此得到一个浪漫的命名——风云。 气象卫星的发射与运行离不开卫星测控,也离不开卫星数据的接收,从风云二号卫星的三点测距系统,到风云四号卫星的数据获取和测控系统(即DTS)的系统集成和卫星测距、轨道确定及预报分系统的设备研制,都凝结了网通院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由此我们进入了中国气象这个大家庭,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气象人”!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2016年12月11日发射升空,2017年9月25日正式投入使用,为我国的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极大帮助。为了更加福泽周边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网络通信研究院承担了新一代风云四号B星的研制任务,需要在卫星计划发射前半年完成全部5个站设备的安装和初步移交。经过8个月的披星戴月、兢兢业业的工作,我们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攻坚,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按时完成了设备内部检测。 果然是“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打乱了外场工作安排,研发人员无法按时到达地面站进行现场安装与调试,但卫星发射任务并不能因疫情而延后。怎么办?怎么缩短外场调试时间?怎么将疫情影响减小到最小?办法总比困难多!封城期间,团队在石家庄本地试验场对5套设备全部进行安装调试,保证设备进入国家气象局的场地后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安装调试。疫情稍有缓和,团队成员们即刻出发,在距离发射任务不到4周时间内,兵分三路,确保在短时间内将设备调试到能够执行任务最佳状态。 在阴雨连绵的腾冲、冰雪初融的佳木斯、荒芜的戈壁喀什,这群“气象人”开始了难以想象的战斗。不必过问天气、不必过问劳累,更不必过问刚刚建成的电缆沟里是否还有积水,突出的水泥是否会碰疼我们的身体,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耽误发射任务!20天,仅仅20天,我们完成了架设天线、钻地沟铺电缆、安装设备、放飞无人机进行设备零值标校…..使设备具备了联网执行风云四号B星的测距定轨能力,在现场的用户代表也被这群“气象人”的精神深深感动。 2021年6月初,风云四号B卫星按期发射,风云四号02地面测距定轨系统开始持续对风云四号B卫星进行测距定轨,6月中旬,上注轨道成功,任务圆满完成! 架设天线 作为“大国重器”,风云系列卫星为14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台风、洪涝、干旱、火情等遥感监测服务。2021年7月~8月,风云四B卫星对国内洪涝、雷电、台风等气象灾害进行了精准预报;2022年1月18日,风云四B卫星对汤加火山喷发进行了预报和持续监测;2022年2月,风云四号卫星成功的保障了北京冬奥会顺利召开……硕果累累凝聚着网通院“气象人”汗水和智慧。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气象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