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研究院《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专版刊发|媒体关注
时间:2021-07-01来源:五十四研究所作者:五十四研究所字号:大中小打印: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探寻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撰写《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文化基因探析》。该文于6月29日在河北工人报专版刊发。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
■原普 秦毅 孙战海 邓正 李燕茹 庄芳 荆凯
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骨干成员单位之一,建院近70年来,相继主持或参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眼工程”等数百项国家和国防重大工程建设,并圆满完成奥运安保、重大节日阅兵、汶川抗震救灾、索马里护航等急难险重任务,在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业绩的背后,是文化的力量。根植于网络通信研究院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有着自己的特色,同时这也是本文的由来与主旨。坚定使命初心,在实现科研攻关突破中铸就许党报国的红色底蕴国防科研事业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息息相关,理想信念、使命初心是科研单位不可缺失的灵魂,也是党建文化的精髓。作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专业覆盖面最宽、综合性最强的骨干研究院所,网络通信研究院是曾经正式列入军队编制科研机构,许党报国红色基因已经根植于研究院的军工文化之中。一是淬炼党性初心,传承抗美援朝红色基因。1952年,研究院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电信军工研究院。创建之初,科技人员深入前沿阵地,研究通信装备的技术改进,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部队通信保障作出贡献。为寻找研究院成立的初心使命,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院领导走访慰问志愿军老党员,重温当年峥嵘岁月,传承许党报国的红色基因,汲取奋进的力量。爱国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忠诚,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红色底蕴的本质内涵,成为研究院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二是冲破科技体制瓶颈,勇当国家改革先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决定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研究院挺身而出,争做改革试点先锋,被列为电子工业部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研究院通过划小核算单位,打破“大锅饭”,实行“简政放权”,采用具有研究院特色的“经济责任承包制”,第一次将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促使研究院迅速转轨变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国家科技体制贡献了改革的经验。三是贡献技术和人才,甘做打破电信垄断铺路石。1993年底,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主动将院属企业华通公司作为电子工业部进入联通的载体,并先后向华通公司输送近200名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为其快速发展作出贡献。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许党报国红色基因已深入研究院的精神血脉,涌现出大批不怕牺牲、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英雄,例如参加“抗美援越”的周尊五烈士,在越南人民军执行任务中不幸以身殉职,还有许许多多以技术报国的优秀共产党员激励我们前行。
坚持担当作为,在打造大国重器进程中滋养创新驱动的军工品格科研单位“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党建文化中价值追求的指引和精神力量的支撑。在与新中国同心同行近70年的历程中,研究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在一个个国家级重大工程中,熔铸自身的精神文化体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好“方向引领、精神塑造、服务保障”作用。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克难关,砥砺前行,以血肉之躯铸就众多大国重器、强军利器,用自身行动诠释、传承、滋养和丰富优秀的企业精神,让科技创新深深融入研究院的血脉。一是敢于亮剑,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厚植精神文化底蕴。上世纪60年代初,研究院搬迁到石家庄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技术储备几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我国第一套核试验遥控遥测系统。首次核试验成功,举国欢庆。负责核试验任务的张爱萍上将在核试验委员会大会当场给两家单位记集体一等功,其中一家就是研究院。参加任务的年轻人,有的甚至刚刚入所,就在艰巨的任务中迅速成长,并在后续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核武器试验遥控工程系列任务、人造卫星测控系统的研制保障中进一步锻炼,使“两弹一星”精神成为研究院蓝色力量之源、精神文化之根。二是勇攀高峰,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托举中国“飞天梦”。习总书记强调,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迈向太空进程中,有着研究院科研工作者付出的智慧与汗水。在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研制“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同步通信卫星”等通信测控系统的基础上,新一代科研人员继续向航天测控和卫星通信的“科技高地”发起冲锋。在历次航天发射任务、向太空进发的“探月”、“天问火星探测”征途中,他们隐于幕后,精心编织通信测控网、深空测控网,陆海空天,疏而不漏,掌控飞行器的运行,装上与地面沟通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使“坐阵中军”的指挥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些积淀形成的精神品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研究院企业文化的厚重内核。三是以国为重,熔炼“新时代北斗精神”,打造中国北斗亮丽名片。北斗工程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伴随着北斗一路走来,研究院成长为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的核心骨干力量。在最为艰苦的早期,研究院开创了无线电定位信号体制,攻克北斗一代快捕技术,孕育了北斗工程第一套主控站信号收发系统,助力我国建成首个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其后,他们提出基于数字多波束天线系统的多星同时测量与数传体制,攻克高精度时间同步和数据传输难题等十几项关键技术,成为“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集体”,并再接再厉,助力开通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漫长的攻坚克难过程中,“北斗精神”熔炼进研究院文化,并形成独特的心灵契约和文化气场。
四是勇毅坚忍,践行“军工精神”,展现科技创新蓝色力量。科技报国,科技强军,是根植在研究院代代技术人员血脉中的使命自觉。军工精神,追求卓越,为国争光。我国第一代无线电外弹道测量和靶场安控系统,第一代数字制散射通信系统,第一个数字制卫星通信地面站……上百个“第一”成就了研究院的光辉之旅。十余年来,从国防电子信息系统到应急通信体系,从高分专项工程到智慧城市建设,从悟空一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到首枚天空望远镜“慧眼”上天,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到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系统,从家喻户晓的“中国天眼”到国际大科学工程SKA……研究院勇担央企责任,主持或参与完成数百项国家和国防重大工程项目,取得科研成果5912余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19项,并以不变的精神和升华的理念不断滋养创新驱动蓝色力量,坚定不移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坚守人本情怀,在支撑科技创新发展中传承富国强军的精神谱系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建文化的红蓝文化在一辈辈人才的接续奋斗中水乳交融,熔铸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他们以国家民族为重,勇担历史重任,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执著探索,诠释着不负前辈的报国担当和坚如磐石的忠诚信仰。一是济济多士,奠基电子技术伟业。一批心怀报国理想的英才从四方汇集,聚成我国第一代电子技术人才之精华,也构筑起研究院报国担当的奋斗基点。怀揣能作为国家标准电池技术回国的蔡金涛,1938年制造出我国第一只250瓦真空管,对我国无线电技术产生划时代影响;我国航天技术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黄纬禄将胸怀祖国、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写在筚路蓝缕的开拓中;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脉冲调制微波接力机的魏鸣一,掀开我国微波接力发展史第一页,以“毕生尽力,可瞑日天”的光明坦荡展现出他对党和国家的拳拳深情。二是英才辈出,砥砺强军富国理想。“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在砥砺求索中不断传承和弘扬。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遥控系统、第一代用户数字程控交换机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废寝忘食钻研的硕果。他把六十年科研路称作“静静的旅程”,将勇攀高峰和低调谦逊的宝贵品质融入研究院的文化基因之中;“在科技的园地,追随着老一辈垦荒者足迹”的还有王昌宝,从测控系统到电子对抗再到北斗导航,把对党的情谊化作对事业的不懈求索;我国第一代对流层散射站的研制者李文铎,82岁高龄依然坚持天天上班。他说“没有单位就没有我”;我国天线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杨可忠,是一位拒绝国外高薪、边炒菜边拿火柴盒画天线的“痴心人”,将中华风骨沉淀进研究院的文化血脉中。历史渐渐清晰,传承历久弥坚,老专家们参与的大国工程散发着生命的滚烫。三是群才荟萃,绽放科技自强光芒。春华秋实,文化基因在传承中愈发鲜活。为国防某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吴巍,树起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标杆;担任国家多项重大国防项目总设计师的李艳斌,在科技攻关中践行着“学习永无止境”;创造出我国第一套某对抗系统等多项全国第一的高晓滨,用实践告诉后来人“敢于打破常规”是创新的不二法宝;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之一、某通信系统总设计师宋志群,将严于律己的党性在攻关实践中锤炼升华;而另一位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蔚保国,将“中国的北斗”写入苍穹,成为指引后辈前行的“导航”;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分组战术通信网络的王俊芳,不断绘制研究院“唯其艰难,方显勇毅”的干事底色;我国国防卫星通信跨代标志项目的建设者孙晨华,在全球通联卫通网络自主研制的道路上,走出研究院矢志不渝为祖国的匠心风采。解码研究院文化基因,是他们潜心深耕,写下无愧党和祖国的时代答卷。四是聚才任用,续写网信事业辉煌。研究院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军工人不懈奋斗中变得厚重。从重大工程中走来的科学家们,已经由学生变成老师,历练成富国强兵的“利刃”。我国第一套深空测控高精度测量系统技术负责人刘友永,继承前辈刻苦攻关的科研精神,为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作出突出贡献,让人类首张月球背面照片呈现科技之美;全国青年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冬浩,工作之初便有幸成为TDMA卫星通信系统研发副总师,专家的信任成就了他“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成长;还有空间综合信息处理国家级大型项目研制者帅通;国庆70周年阅兵某受阅装备的研制者芦涛……他们犹如璀璨星辰在创新图强的星河中闪耀,专家前辈甘为人梯的精神正在新一辈的成绩单上得到印证,在历史长河流淌的红蓝文化也不可阻挡地奔腾向前,并在岁月深处彰显着文化的力量。
坚强国企根魂,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中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主动坚持和做实党建文化是一篇大文章。旗帜无声,却能鼓舞磅礴斗志;堡垒无言,但能凝聚强大力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研究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风雨兼程,并铸就厚重的党建文化,激发了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研究院把聚焦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履行大国重器使命责任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启动实施“一三三一”战略部署,在科技、军工、产业领域启动三大行动计划,在人才、效率、效益领域推进三大提升工程,分别发布实施8个专项行动计划,将党建主线贯穿始终,厚植党建文化,深植红蓝文化,积极推进研究院所改革,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一是坚持两个“以一贯之”,确保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在2016年召开的国企党建工作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两个“以一贯之”,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也为研究院改革发展翻开新的篇章。坚持党的领导根本原则,坚决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近年来,研究院始终坚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先后建立《党委“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定》等制度机制。党委在研究重大事项、做出重大决策时,坚持以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并结合自身优势,有效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强军兴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网络强国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做好党执政兴国的“六种力量”。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坚持党建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党组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战斗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求,将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一体化推进,从研究院、研究所、控股公司等层面加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各级党组织履职有法可依、常规性党建工作有章可循,为各级党组织发挥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作用提供了保障。二是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建价值创造能力。围绕业务体系布局及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党组织联建共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规范党组织设置,加强党建业务协同发展。调整导航专业部及2个相关控股公司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将两个公司党支部并入专业部党总支。同时开展基层党组织共建和联建,推动各业务板块内党建业务联建,通过统一制定发展规划、按板块下达年度任务、建立市场协调机制、加工资源和生产信息共享等方式,有效提升业务板块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开展特色支部创建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每年发布党建工作指导书,鼓励和引导基层党组织立足主业,开展“一支部一特色”项目创建。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本单位特点,组织策划各类特色党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重大工程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有力保障了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其中SKA建设团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在异国严酷环境的考验下凝聚团队力量,保障工程顺利交付,被集团公司党组命名为“中国电科党员攻关团队”。三是进一步根植文化基因,忠实履行强军兴军和科技创新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院秉承悠久革命传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积极献身于国防科技,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强军兴军责任,并结出累累硕果。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效履行强军首责。为落实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责任,始终不忘深植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切实把军工业务放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战略大背景下谋划,不断强化履行强军兴军首责能力,着力提升军队实战化能力。坚持设计武器装备就是设计未来战争的理念,依托专业多、综合能力强的优势,积极支撑军队网络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论证工作,增强网通院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使命责任和时代担当。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在动力。以面向长远发展及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为导向,以探索创新体与经济体协同发展模式为着力点,从战略规划、创新实体建设、技术攻关布局、创新机制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在科技创新战略指导下,体系化布局战略前沿、关键核心、自主可控、基础、共性五大领域的技术攻关,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的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体系,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全面深化研究院所改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顺应发展形势,由研究所到子集团,再到研究院,以不断深化改革来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始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以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使命为目标,牢牢把握住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发展的高质量。行业地位更加稳固,经济规模稳步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院步入发展快车道,2012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12%,整体经济规模突破2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稳居集团公司前列。在军工电子方面,军事通信、测控、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的行业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为国防科技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通信系统与网络、空间综合信息系统与服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等具有竞争力的业务板块,在城市轨道交通电子、卫星通信等领域保持并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创新能力持续跃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抓手,在通信、测控、导航等主专业领域,培育并强化“一技之长”,其中有20项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8项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建有2个国家级重大实验室和3个国家级研究开发和检验认证中心;搭建了六类六级高层次科技人才架构,建立起一支近200人的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梯次晋升的专家队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展现央企担当,先后参与探月、天宫、天象、天眼、天问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国庆阅兵等重要活动的实施,参与并完成抗击疫情、精准扶贫任务。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研究院将坚决贯彻执行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国企党建、强军首责、科技创新、网络强国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三大定位”、聚焦“四大板块”,有效履行强军兴军和科技创新的责任使命,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向第二个一百年出发!